典型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 站点首页 > 科普园地 > 典型案例 > 正文

对不文明行为要敢于“动真碰硬”

 2020-05-08 11:11:07 来源: 淮北文明网

422日,在宁夏吴忠市区迎宾街民族饭庄门口,一名男子因随地乱扔烟头被处以10元罚款。这也是宁夏吴忠市开展 “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专项执法行动后,开出的首张“乱扔烟头”罚单。(423日 宁夏文明网)

 

新年伊始,突袭而至的疫情结结实实地给国人上了一堂卫生健康公开课,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经此一“疫”,出门戴口罩、回家勤洗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习惯;排队时保持适当距离,吃饭时使用公筷公勺,也成为不少人的行为自觉。

  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乱扔烟头、随地吐痰、硬闯红灯……种种不文明行为似乎又有了“死灰复燃”的势头。这些不文明行为,何以屡禁不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缺少“规矩”,没有相应的约束,没有必要的惩处。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内在的自律,更需要外在的约束。一方面,通过立法把好的生活习惯固化下来、推广出去。比如防疫期间养成的勤洗手、分餐制、“一米线”、禁食野味等文明新风尚,通过“入法”赋予的刚性来革除种种不文明陋习,引导公众将文明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最终确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群众的生命安全才能得到切实保障,文明健康的生活导向才会得到全社会的尊崇。

另一方面,有了良法更需善治。对于不文明行为,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需要用法律手段进行约束。执法者要敢于“亮剑”,敢于动真格,让不文明者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进而自我约束、杜绝不文明行为,才能加快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

  立下真“规矩”,文明成“方圆”。社会文明自然要靠人们的行为自觉,但这种自觉性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规则去约束和规范,通过“较真儿”让不文明行为者自惭形秽、及时改正,让不文明陋习无处栖身,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让文明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 联系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惠民路211号 四川农业大学

  • 电话:028-86291630 邮编:611130

  • 四川省公民文化普及基地 版权所有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 技术支持 知行工作室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