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晚19点,由四川省公民文化普及基地、中国藏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茶马古道研究系列讲座“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茶马古道沿线关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探索”在线上举行。在主持人孙博文的介绍下,主讲人张江峰开始了主题分享。
张老师首先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
在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共同体也有着重大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根本基础和基本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文化思想建设和民族工作的根本指引;是民族学等社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根本遵循和无尽养料。同时,张老师还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包含几个组成部分:政治共同体(一体,五个高度认同);文化共同体(多元、内核一致统一); 经济共同体(各民族守望互助,共同富裕);生态共同体(生态屏障);社会共同体(高流动性,互嵌式社区)。
之后,张老师指出,关公文化即是指关公的思想观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及其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影响。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意义是在精神方面,主要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关公文化精神价值的核心在于道德价值。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关公文化几乎没有受到批判,社会各个阶层都十分推崇关公文化。这与关公文化群众性强、涉及面广、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延续性等特点相关,同时也与关公文化中所推崇的忠义仁勇的伦理品质迎合了各个阶层的需求有关。关公文化具有地域和群众基础的广泛性,并且体现出集体性和培育社会的一致性,它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信息文化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公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的内容。在古代,统治者倡其忠,军士们服其勇,商人们崇其信,江湖人士信其义。在当代,精神文化拥有心理慰藉和文化象征功能。关公文化的传播主要通过三个方式——民间自发、官方意志以及经济文化交流(茶马古道上的关公文化有晋商的重要贡献)。
张老师通过文献检索和田野调查发现了各民族地区和茶马古道沿线上的关公文化——清代乾隆年间的关帝庙--巴塘关帝庙,主殿供奉有关公关平、周仓及财神爷赵公明,关帝庙从主柱到横梁,皆绘有《桃园三结义》《夜读春秋》《单刀赴会》《过关斩将》等唐卡壁画。
茶马古道沿线上的巴塘县的藏民们也很崇拜关公。他们称关帝庙为格萨尔拉康或格萨拉康,意思是格萨尔王之神庙。关公、关平和周仓,也被他们看作格萨尔王三兄弟的化身。格萨尔王是藏民传说中一生戎马、扬善抑恶、传播文化的旷世英雄。

《巴塘县志》曾记载: 清代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 ,来巴塘做茶马贸易的汉族茶商,组织成立了汉商公会,又叫财神会。汉商公会成立后所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倡议、聚乡谊、
筹资金、置地块、建关庙。关帝庙建成后,汉族茶商在庙里兴办汉文私塾,免费邀请藏族学生前来就读,教学经费由汉商公会承担。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腊县易武镇,曾是滇藏线茶马古道上的重要源头和驿站。据记载,清乾隆初年,随着茶叶垄断经营的逐步放开,上万名汉族茶商涌入此地,改造老茶地,开建新茶园。汉族茶商的进入,为该地带去了关公文化与信仰,在易武镇所辖的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乃等村庄,相继建起了关帝南。这里的汉族茶商信奉关公,力学笃行,靠着“上不愧天,下不作民”的信义性格,凭着“忠厚仁义、勇于吃苦”的大爱精神,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广泛信任和拥护,为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共同富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之后,张老师讲述了关公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内涵关系与建设意见——关公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应当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文化应当作为各民族共同尊崇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广泛弘扬,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关公文化应当成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的共同体理念,以及推动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五个高度认同”等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各民族存在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融,各民族间形成了空间互嵌与文化共享的发展格局。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共享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正如费老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关公文化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对此,张老师指出了对茶马古道沿线关公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1、关公文化应当成为茶马古道沿线城镇重要且鲜明的文化标识
2、茶马古道沿线文化旅游产品应当囊括关公文化的元素
3、茶马古道沿线关公文化应当成为旅游体验策划、旅游场景营造、旅游演艺展演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内容
4、茶马古道沿线关公文化应当成为旅游商品、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精神养料之源
张老师结束分享后,同与谈人、四川农业大学讲师陈琼老师就关公文化特殊性、关公文化在新时代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文精神下的扩充、关公文化在家庭亲属关系中的纽带以及各地区关公庙宇在不同场景的呈现和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最后在对两位老师表示感谢以及参会学友的好评下结束了本次讲座。再次感谢山西师范大学张江峰老师的分享。